声援香港 昆士兰大学生面临被开除

昆士兰大学学生帕夫洛(Drew Pavlov)是活跃的人权行动者,早前声援香港、维吾尔人、藏人,及批评中共对大学渗透,日前校方以违纪为由对其发起开除程序。
昆士兰大学学生帕夫洛(Drew Pavlov)是活跃的人权行动者,早前声援香港、维吾尔人、藏人,及批评中共对大学渗透,日前校方以违纪为由对其发起开除程序。(帕夫洛推特图片)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生帕夫洛,早前力撑香港“反送中”运动及批评学校与中共勾连。目前帕夫洛获悉校方将召开听证会考虑将其开除,他认为这是对其政治主张进行惩罚。校方否认政治报复和打压言论自由。帕夫洛支持者发起的请愿活动已有逾万人联署。(吴亦桐/程文 报道)

现年21岁的帕夫洛周二(4月14日)在社交媒体透露,昆士兰大学考虑将其开除,并拟于4月27日召开秘密听证会。

昆士兰大学发言人回覆本台采访时,否认惩罚帕夫洛政治主张,表示大学的纪律处分程序旨在解决学生违反大学政策的行为,而不是阻止学生发表意见和自由言论权。发言人发给本台记者学校议会通过的相关规章,但未指明帕夫洛违反的具体条款。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生吴乐宝猜测是受中共指派的该校中国留学生,以歧视少数族裔名义向校方举报帕夫洛。这些“小粉红”不断监视声援香港、西藏、维吾尔人的活动参加者和进行“战狼式闹场”。学校对这些人不予惩罚,却顺从中共意旨惩罚帕夫洛。

吴乐宝说:昆士兰大学要开除帕夫洛很不可思议,在澳大利亚,一个学生有自由发表他的言论,学校不应该因言治罪。西方的政府也好学校也好,不愿意背迫害所谓少数群体的骂名,这些小粉红的学生是和中国大使馆有直接联系的,给极权政府充当打手,他们不是少数民族的代表。

悉尼科技大学政治学者冯崇义则指,事件反映昆士兰大学受到中共渗透,正在对异见学生进行中共式报复。

冯崇义说:因言获罪在澳大利亚是不能容忍的事情。昆士兰大学当局为了跟中国交往的利益不惜侵犯人权,这是不能接受的。这个学校是跟中共政权一样,明明是因言获罪,然后去找别的理由来惩罚他(帕夫洛),这个非常恶劣。中共的渗透在政界、商界、学界、教育界培养支持者和代理人。上万人的签字支持那个学生也表明真理在谁一方。

长期研究中共海外渗透的旅美法学学者滕彪忧虑,高校自我审查的情况会引发寒蝉效应。

滕彪说:昆士兰大学准备开除帕夫洛的这个决定是对他长期以来人权活动的一个报复。这也是中共对外渗透以及西方大学自我审查来取悦中共的最新的例子,这种做法得逞的话将会极大的侵害澳大利亚公民的言论自由,会形成寒蝉效应,会让更多的人不敢说话,尤其是不敢批评中共。

据帕夫洛透露,日前他向新冠肺炎疫情中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250份免费“健康护理包”后,获得了一个指控他的200页的秘密小册子,其中很多涉及他对副校长、校方与中共密切关系的公开批评、对大学日趋公司化的投诉,以及他支持香港“反送中运动”的材料等。除此之外,这本小册子还显示,帕夫洛的网文遭到监视和投诉。帕夫洛认为,这些投诉会影响听证会程序,他认为,校方是企图惩罚其公开的政治主张、惩罚他“挑战大学与中共独裁政权不道德交往”的行为。

帕夫洛还表示:去年7月,他在校园发起声援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曾遭中国“小粉红”暴力袭击,校方不是对他加以保护,而是阻止他举行集会;当时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事徐杰公开赞许“小粉红”的暴力行动。帕夫洛还透露,自己长期患有严重抑郁;大学的纪律处分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他会努力准备应对听证会。

美国乔治亚大学博士留学生古懿向本台表示,一直都很关注帕夫洛的遭遇,包括帕夫洛早前受到死亡威胁却得不到校方保护。古懿呼吁澳大利亚对校方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启动调查,不要让澳大利亚的学校沦为中共“党校”。

古懿说:校方反过来要开除受害人,校方的举动背后有政治目的。如果澳大利亚公民在自己的祖国因为批评中国被本国学校开除了,这就表明中国病毒在澳大利亚渗透的广度和深度,我觉得澳大利亚应该调查昆士兰大学和中国的关系,并且设法阻止中国通过经济要挟和收买,把澳大利亚学校变成不设党委的海外“党校”。

古懿数年前发表《六四公开信》,得到很多年轻学子的响应,他本人的价值主张从未在美国受到校方打压。

有帕夫洛的支持者在Change.org网站发起请愿,要求大学撤销对帕夫洛的指控和开除打算。至周四(4月16日),联名请愿者已逾万人。发起者表示,事件发送了一个信号,即相反的观点在澳大利亚大学不受欢迎。呼吁全球的行动者与帕夫洛同在,反对昆士兰大学的行政暴力和政治迫害。

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事徐杰曾指控帕夫洛从事“反华分裂活动”,帕夫洛还到受到网络暴力和死亡威胁。中共喉舌媒体《环球时报》亦点名批其为“反华分裂活动”的组织者。徐杰与昆士兰大学关系密切,2019年7月12日,昆士兰大学副校长霍伊(Peter Hoj)亲自向徐杰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帕夫洛曾就此发表公开批评。



来源:版权所有 © 2006, RFA。 经 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许可进行再版。https://www.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