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假把式制裁美议员官员?美中关系真探底

美国联邦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
美国联邦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US Senate)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周一宣布,中国将对美国国会及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与三位美国国会议员及国际宗教自由无任所大使布朗巴克(Sam Brownback)共四人祭出制裁,以回应美国上周制裁中共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等4人。中国的报复手段美国会怕吗?对已经全面对抗的美中关系,又有什么影响?

美国国会及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佛罗里达州选出的联邦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代表德州的联邦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新泽西州联邦众议员史密斯(Chris Smith)以及国务院国际宗教自由无任所大使布朗巴克,这四位美国政治人物与一个国会机构7月13日在北京的外交部记者会上遭华春莹一一点名,中国要对上述人员与机构祭出制裁,以报复美国上周针对新疆人权问题,点名制裁陈全国的举措。

华春莹照稿念出中国外交上的惯用辞令,她提出“三个严重、一个坚决与一个强烈”。

华春莹说:“美方上述行径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损害中美关系,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予以强烈谴责。”

华春莹没有详述所谓相应制裁具体作为是什么,但不忘老调重弹称,新疆事务是中国内政,美方“没有权利、没有资格”干涉。她还敦促美国立即撤销相关决定,并称中方将根据形势发展做出进一步反应。

美国对新疆设置所谓“再教育”的集中营与中国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多有批评。

美国国务院与财政部9日首次点名制裁包括陈全国在内共四名中共地方官员,除了对这四人与他们的直系亲属实行签证限制,也禁止美国人与他们有财产交易或往来,并冻结他们在美国的资产。

中国的相应制裁,大刀挥向提出《维吾尔人权政策法》的美国民意代表、负责宗教自由事务的官员以及国会机构,美国政府和政治人物怕了吗?

中共祭制裁美国务院发言人:威胁阻挡不了问责

国务院一名发言人透过电子邮件回复自由亚洲电台询问时表示,北京报复性的制裁更进一步显示,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行为“拒绝负责”,然而,“这样的威胁,阻挡不了美国采取具体行动,对中共官员犯下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与宗教的人权侵害、包括建立大规模的拘留营、强迫绝育与流产以及限制文化与宗教认同的行为追究责任。 ”

这名发言人还说,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制裁行动,和许多国家对中共官员的问责追究“没有道德可比性”。

禁入境中国?美国会议员克鲁兹:没打算去

克鲁兹办公室的电话无人接听,但随后透过电子邮件回应本台查询、发表声明指出,中共“吓坏了”才如此回击,并再度指责中共关押维吾尔人是种族清洗,对维吾尔妇女采取强迫绝育的措施,是难忍的人权暴行。

他还正告中共领导人:“我没有计划要访问中国,那个掩盖新冠病毒大流行、并在全球造成数百万人丧生的专制政权”。

卢比奥办公室透过电子邮件回复本台询问,则转发了卢比奥的推文。卢比奥13日一早以嘲讽口吻推文说,“中国共产党禁止我入境了,我猜他们不喜欢我?”

截至发稿,史密斯办公室与美国国会及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未回复记者电邮与电话置评的请求。

新疆之后换香港 美中关系全面敌对难善了

新疆问题让美中关系的敌对态势再次升级。外界关切,中国祭出象征意义浓厚的制裁反制后,两国本周将在香港问题上,再次交锋。

美国国会两院7月2日火速完成立法,并将《香港自治法案》送交白宫。

对与国会两院高度共识通过的法案,一般来说,美国总统不会动用否决权。而按照美国会立法程序,即使特朗普不签署,最迟将于本周四、也就是7月16日,法案将自动生效成为法律。

在新疆问题上,陈全国目前是遭美国制裁最高位阶的中共官员,他具有中共政治局委员的身份。

在香港问题上,美国国会共和党人组成的“共和党研究委员会”(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今年六月则提出报告,呼吁美国政府要制裁中国涉港涉疆的最高官员,点名两名中共政治局常委韩正与汪洋。

美中互祭制裁,中国则展开两手准备,在口头上软硬兼施喊话。

网路媒体“香港01”报道,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委傅莹近来在北京一场探讨中美关系的研讨会上,一方面表示中美关系进入建交以来“至暗时刻”,可能还不是最低谷,一方面却又提出四点建议,包括:面对美方挑衅,中方要考虑“主动出牌”,推动在关键领域“坦诚对话”。

不过,以香港议题为例,傅莹没说的是,在国际社会一片反对声浪下,北京六月中先派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赴夏威夷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会面;六月底,仍强行通过并实施《香港国安法》。北京在对话后一意孤行的作法是否够坦诚?

正如蓬佩奥近来常说,北京已信用破产,“中国共产党有巨大的信用问题”,现在喊坦诚对话,美国早就点滴在心,下了定论。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郑崇生华盛顿报道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来源:版权所有 © 2006, RFA。 经自由亚洲电台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许可进行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