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天都在表达自己的喜好、意见、观念。在社交媒体出现以后,世界变得更加热闹,观念的冲突也变得更为常见。关于言论自由的思考和讨论也变得更多。
我们常常用言论自由,或为自己辩护,或指责别人。但对于这个基本人权,许多人仍然存在误解。你是否也有以下这些迷思?
“言论自由是西方的观念”
作为基本人权,言论自由的具体内容是由《世界人权宣言》所确定的:
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1948年,二战即将全面结束时,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当时负责起草的委员会主席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遗孀,而副主席则是来自中国的张彭春。罗斯福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张博士是一位多元主义者,他动人地解释他的主张:最后的真理不止一种。他说,《宣言》应当兼顾西方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我记得张博士有一次提示说,秘书处不妨花几个月工夫研究一下孔子的主要学说。”
这份宣言最后在大会表决中以大比数通过,成为第一部关于人权的国际法,推行至今获得了更加多国家的认可,成为联合国人权工作的基石。去年,在《世界人权宣言》颁布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亦强调《世界人权宣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言论自由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重要部分,是获得全世界认同的基本人权,并非所谓的西方价值,而无论东方人西方人,他们的言论自由都应被保护。
你支持言论自由,你不能阻止我骂你”
在网络争论中,常常有人把言论自由当作追骂他人的借口。
开放的交流是人人所期待的,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有可能产出更丰富的知识,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然而,一个人发表观点, 并不代表别人必须要听取乃至接受。也正是这样,在社交媒体上有隐私设定,发表观点的人亦有拉黑、删除评论的权力。而作为观众,亦有抵制、拒绝某种观点的权力。这些都是个人选择,并不违反言论自由。
因为言论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防止国家妨碍公民畅所欲言,处理的是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伏尔泰说誓死保护你的权利的时候,他选择对抗的是政府或当权者,而不是哪个不愿意听你说话的网友。
“言论自由,指的是所有的言论都自由”
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但它并不等同绝对的自由,如鼓吹仇恨的主张,构成煽动歧视的言论并不受言论自由的保障。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盟约》中亦有规定:
任何鼓吹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的主张,构成煽动歧视、敌视或强暴者,应以法律加以禁止。
这些鼓吹仇恨,煽动歧视的言论本身就是对宽容、包容、多样性以及人权本质的攻击。容许这些言论的广为流传,将有可能导致歧视、暴力乃至种族灭绝等灾难性后果。而如今亟需全世界警惕的是,一些政治领导人正在将这些煽动仇恨的思想和语言正常化。
但要解决这些言论带来的问题并不意味着限制或禁止言论自由,而是要防止这些言论导致、升级为更危险的行为。
法律控制言论自由,问题在哪里?
在世界范围内,国家立法规范言论逐渐变得常见,他们常用的理由是国家安全。然而一些国家在立法和执行中可能违反了他们自己所签订的人权公约,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程度超过了人权法的红线。
在中国,有数不清的相关案例:倡导保护母语的藏人扎西文色、创办维权网站的黄琦、倡导民族和解维吾尔族教授伊力哈木、声援香港抗议的大陆行动者……他们都仅仅是因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遭受牢狱之灾。
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 1995年在南非,一群国际法、人权法学者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原则》,这个原则其后常常被联合国人权部门引用,成为审视国家在处理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关系上的一道准则。这一原则强调,若“其真正的目的和可以证实的效果是为了保护与国家安全无关的利益,”包括保护政府免于尴尬或使其不端行为免遭曝光,或使政府牢固树立某一特定意识形态,则此类限制不具合法性。
不让他说话,伤害的是你的言论自由!
《世界人权宣言》关于言论自由的条款,其后半部分常常被忽略 —— “人人享有……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在最近的NBA风波中,火箭队经理莫雷在推特发表支持香港的言论,遭强烈反弹,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中国篮球协会、中央电视台等等都表示强烈不满,以“封杀”的方式要求其道歉。央视主播刚强甚至在节目中称:“如果你一定要狡辩说,这个世界有一种没有边界的‘言论自由’,那对不起,我们也有遥控器自由。”
这是对言论自由一个典型的错误理解。一个家庭看电视都有可能因为选择看哪个电视台而产生争论,而刚强所说的“遥控器自由”,实际上是权力机关限制普通观众接受消息的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因为各种原因不购买、观看任何比赛节目,这都是个人选择。但一旦由权力机关介入,控制你能看什么、听什么,甚至通过审查的方式,让不同的观点消声,来塑造似乎一统的声音,这就是对言论自由,对人权的侵犯。
来源:Amnesty International. NBA风波:你的言论自由 VS 我的遥控器自由 ©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