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去西化?中共狂清“崇洋媚外”招牌 民众损失惨重

中共以“坚持文化自信,不崇洋媚外”为名,对地名、商户名、小区名等进行强制整改,给民众造成损失与不便。

10月底,山西省晋中市一家面馆的窗户上挂出“拆烦了不想干了”的转让广告。

晋中市一家面馆的窗户上挂出“拆烦了不想干了”的转让广告

原来,这家原名为“美国加州牛肉面”的店铺,因店名中有外国地名被强制更换牌匾两次。先是今年8月,政府人员将牌匾上的“美国”二字强行拆掉,店主只好重新做了“易通达加州牛肉面”的牌子,但10月再次因牌匾上有“加州”二字被拆。

频繁更换牌匾,令该店损失惨重。

“美国加州牛肉面馆”变“易通达加州牛肉面”
易通达加州牛肉面的整个门面被拆除

7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家“德国马栗乐”保健品专卖店被迫去掉牌匾上的“德国”二字。顾客因此对产品质量生疑因而令店铺销售额下滑。

全国范围内对外国名的打压行动是基于2018年12月10日,由民政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该通知将“崇洋媚外”“刻意夸大”以及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名、商户名、小区名等列入整治范围,文件还指出“清理整治不规范的地名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表明更高档的生活方式的途径,中国的企业和居民小区的名字中越来越多用到西方词语。中国社会学家郭于华认为,这种对于西方的推崇,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自身与西方世界落差的自然反应。

文化大革命时期,崇洋媚外被视为犯罪。人们甚至因与海外有关系而被定罪。郭于华认为,当前政权“只是因为与西方的关系恶化,才再次这样做,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官方意识形态的管控”。

自习近平提出“中国化”政策以来,反西方情绪就一直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被刻意推崇,“中国化”政策逐渐渗透至社会各方面。如今,对“崇洋媚外”的打压被用于煽动民族主义和反西化情绪。

在中美持续的贸易战和香港的民主抗议活动中,这一点尤其明显,中共政权向中国公众称民主运动是“受外国势力的支持”。中国宗教团体和组织的发展也被与“境外渗透”联系在一起。

“我们常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还是得对飘洋过海来的东西有一定的包容。不能过洋节,不能起洋名,不能穿洋装,怎么看也不像文化自信的样子!”一位网友评论道。

有关文化自信与外国名的网评(微信截图)

江西省多个小区被改名的新闻

除了整改动机被质疑以外,改名也给民众带来商业损失和生活上的不便。

河南省洛阳市一小区住户抱怨道:“以前的名字符合整个小区的欧式风格,改成中国式名字显得不伦不类的,而且水、电、宽带、燃气公司、快递等等都熟悉小区以前的名字,现在突然换了新名,办事总是需要费力解释一番,给业主们的生活、出行打车、亲戚朋友来访都带来了不少麻烦。”

大陆有网友评论,当时申请商标的时候审批了,一个文件就成了不规范地名了。更要命的是,改正的成本不低,街道名称一改,这条街上所有的企业执照都要换。最惨的是前期品牌经过了大量投入的,名字一改,前期投入瞬间化为乌有。

威尼斯江域小区被改为“紫阳花园”,小区内所有“威尼斯”字样被遮盖
江西省南昌的洪客隆英伦联邦小区名被改名为“华皓锦城”
福建福州市融信大卫城标牌被改名前后
福建福州市融信白宫标牌被拆除

尽管劳民伤财,政府消灭涉外名称的决心并未动摇,各地整改行动在质疑声中持续推进。6月,江西省蒋巷镇威尼斯江域小区被改为“紫阳花园”;南昌的“洪客隆英伦联邦小区”在社区党支部的指导下,改名为“华皓锦城”;福建福州市融信白宫、融信大卫城小区等多个小区均被迫更名。

与此同时,涉及宗教字眼的名称也持续被清除,有辽宁省鞍山市的市民反映,当地一些涉及宗教的牌匾名称被强制更换,比如“迦南门窗”被换成“福俊门窗”,“龙凤缘佛”改成“龙凤阁”等。

“迦南门窗”被换成“福俊门窗”,“龙凤缘佛”改成“龙凤阁”

来源:寒冬